次韵跂蹈山行

舟伏盘涡傍浅沙,北风寒日气清嘉。
初从矶口询渔舍,渐入云林问酒家。
万里欲飞愁若絮,小炉危坐眼生花。
筋骸养作衡山力,坐拥肩舆听噪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跂蹈山行》是一首由宋代诗人刘挚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读:

  1. 作者介绍
  • 刘挚,字莘老,宋永静军东光人。他在仁宗嘉祐年间进士及第,因上疏反对新法而受到牵连,被贬至监衡州盐仓。神宗元丰时期,他历任右司郎中、滑州知州等职。哲宗即位后,他被召回任吏部郎中,并弹劾新党官员。最终由于言官的弹劾而罢黜,后流放至新州安置。他的仕途起伏与政治斗争密切相关,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悲剧命运。
  1. 诗歌原文
    舟伏盘涡傍浅沙,北风寒日气清嘉。
    初从矶口询渔舍,渐入云林问酒家。
    万里欲飞愁若絮,小炉危坐眼生花。
    筋骸养作衡山力,坐拥肩舆听噪哗。

  2. 诗歌翻译

  • 舟行靠近盘涡旁的浅滩,北风凛冽,天气晴朗而清新。
  • 开始从河岸边的小石头上打听渔民的住处,逐渐深入云烟缭绕的山林间探寻酒馆。
  • 心中充满离愁别绪如纷乱的柳絮一般,围着小火炉端坐,眼睛却仿佛生出了许多花来。
  • 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锻炼,如同承受着泰山般的压力,坐着车子听着喧闹声。
  1. 诗歌赏析
  • 在这首诗中,刘挚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舟伏盘涡傍浅沙”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宁静感受;“北风寒日气清嘉”则是对寒冷天气中清新空气的赞美。
  • 接着,诗人通过询问渔民的居所和探索云林间的酒家,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好奇和探求。“万里欲飞愁若絮”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不安。而“小炉危坐眼生花”则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了诗人心境的转变和身体的放松。
  • 最后一句“筋骸养作衡山力,坐拥肩舆听噪哗”透露出诗人通过经历世事沧桑后的豁达与从容,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这种心态的转变使得诗人在面对喧嚣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
  1. 创作背景
  • 刘挚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变革频繁的时代。刘挚的政治生涯与北宋的政治风云紧密相连,他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斗争中遭受打击,多次被贬谪。这首诗的创作可能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挚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1. 作品特色
  • 《次韵跂蹈山行》作为一首七言律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充分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风格。特别是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充满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使得整首诗歌既有外在景物的美,又有内在的情感的抒发。
  • 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特点,即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将自己的心境和思想融入其中,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述,更是对内心世界的展现。

《次韵跂蹈山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刘挚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山水诗宝库中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