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伏盘涡傍浅沙,北风寒日气清嘉。
初从矶口询渔舍,渐入云林问酒家。
万里欲飞愁若絮,小炉危坐眼生花。
筋骸养作衡山力,坐拥肩舆听噪哗。
这首诗是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冬游庐山时的次韵诗作。诗人在山行途中,见北风凛冽、日色清明,遂有感而作,抒发了自己身处险境却仍保持清高的志向和对时局的忧虑。
首句“舟伏盘涡傍浅沙”描绘了诗人乘坐小船,在漩涡中缓缓前行的情景,同时“盘涡”也隐喻了政治上的风波。
第二句“北风寒日气清嘉”,则是对天气的描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北风凛冽,寒意逼人;然而,当阳光照射到清澈的空气中,却让人感到一种宁静与舒适。
第三句“初从矶口询渔舍,渐入云林问酒家”,描绘了诗人在山行过程中,逐渐深入到山林深处的情景。从渔舍到酒家,都是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象征着诗人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
第四句“万里欲飞愁若絮,小炉危坐眼生花”,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像飘零的柳絮一样,无处安身;又像是坐在小炉旁,眼睛却只能看到虚无缥缈的景象。这种孤独与无助的感觉,正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最后一句“筋骸养作衡山力,坐拥肩舆听噪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的脊梁骨,坐拥高位,从而能够听到社会的喧嚣声。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政治风波中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