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月中

雪霁流云尽,天虚片月升。
气清群玉府,光彻满壶冰。
过雁明可数,啼鸟寒不胜。
山阴自此去,野兴岂难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夜月中》是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雪夜月中的所见所感。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壮丽,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雪霁流云尽,天虚片月升。
    气清群玉府,光彻满壶冰。
    过雁明可数,啼鸟寒不胜。
    山阴自此去,野兴岂难乘。

  2. 创作背景
    《雪夜月中》的创作时间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刘攽在宋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后,曾在州县官任上任职二十年,后来入为国子监直讲,最终在哲宗元祐年间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舍人。《雪夜月中》作为其作品中的一部分,可能创作于他的政治生涯中一个相对宁静的时期,即远离政治纷争、专注于文学创作的时期。

  3. 诗歌内容解析

  • 雪景描绘:首两句“雪霁流云尽,天虚片月升”描绘了一幅银装素裹、月光皎洁的夜景。雪后的天地之间显得格外清新,而月亮的出现则为这幽寂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光亮与温暖。这种对比增强了诗中的意境,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 自然景观:接下来的诗句“气清群玉府,光彻满壶冰”,则进一步通过描绘月光的清澈和明亮,以及它给大地带来的寒冷感觉,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与和谐。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
  • 动物行为:“过雁明可数,啼鸟寒不胜”描述了天空中的飞雁和树林中栖息的鸟儿在月光下的生动画面。这些细节描写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动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欣赏和敬畏。
  • 哲理思考:“山阴自此去,野兴岂难乘”则是诗人在静谧的雪夜月中,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思。这里的“山阴”可能象征着退隐或归隐的生活态度,而“野兴岂难乘”则表达了诗人即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乐趣,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
  1. 艺术特色分析
  • 意象运用:《雪夜月中》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雪、月、流云、群玉府、满壶冰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美感,还加深了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这些意象的选用恰到好处,既符合古诗的传统美学,又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既有平实的描述,又有高度的提炼。诗中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宋代诗词的特点,即简练而不失深意,朴实而不乏文采。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哲思。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雪夜月中》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和深厚感情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领会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以及诗人刘攽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