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杨公缊二首

得君虽恨晚,白发幸前期。
分手遂陈迹,晤言成独悲。
隙驹得未久,风烛不胜危。
讵有修文选,高天可易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攽创作的《悼杨公缊二首》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友人离别之情的诗歌。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介绍与分析:

  1. 诗歌原文
  • 其一:“得君虽恨晚,白发幸前期。分手遂陈迹,晤言成独悲。隙驹得未久,风烛不胜危。讵有修文选,高天可易知。”
  • 其二:“寄书曾未报,题墨宛如新。长路归丹旐,孤儿泣昼𮝸。江湖余气概,星月聚精神。冥漠九原上,空将万鬼邻。”
  1. 诗歌赏析
  • 主题情感: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生道路的遗憾。通过“得君虽恨晚”和“白发幸前期”,诗人描绘了与友人相识相惜的不易,同时也流露出因未能及时相遇而感到的遗憾。
  • 意象运用:在“隙驹得未久,风烛不胜危”中,诗人用“隙驹”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同时“风烛”则形容自己年迈体衰,无力回天。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 语言风格:全诗语言简练而深情,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对友人命运的关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岂有修文选,高天可易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美以及对其未来命运的无奈感怀。
  • 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友情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悼杨公缊二首》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友情的重视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此外,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风烛”、“孤舟”等,也富含深刻的文化意涵。

《悼杨公缊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一首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分析,读者不仅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能够从中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