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挽诗二首

受名从大行,复土自因山。
秋草龙髯堕,宫烟泪竹斑。
不知汲水远,犹与化人还。
寂寞崦嵫日,空瞻咫尺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行挽诗二首》是清代皇帝弘历的作品。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弘历,即清高宗,爱新觉罗氏,满洲镶白旗人,雍正第四子。乾隆元年(1736年)继承皇位,在位六十年(1735年—1796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的统治被后世称为“乾隆盛世”,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也达到了鼎盛状态。
  1. 诗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 第一首:“讴歌前授启,桑谷遂兴商。恭己朝无事,优贤礼亦庄。”这首诗描述了皇帝对待政务的态度,强调了其勤政和仁德。其中“讴歌”指的是歌颂,而“桑谷遂兴商”则暗示了帝王的治理让国家兴旺发展,不再有战乱。“恭己”意为恭敬自己,表明皇帝以谦逊的态度处理国事。“优贤礼亦庄”则是说,皇帝对于贤才的尊重和礼遇都是庄重的。整首诗展现了一个理想中的君王形象。
  • 第二首:“那惊同轨至,方奏万年觞。西望归云白,悠悠指帝乡。”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宴请群臣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群臣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惊同轨至”意指听到消息后感到惊讶,“方奏万年觞”则暗示群臣正在举杯庆祝。“西望归云白”形容天空中归云洁白如雪,“悠悠指帝乡”则表示群臣的离去指向了皇帝的故乡。整首诗充满了对臣子的怀念和祝福。

通过对《大行挽诗二首》及其作者的背景、内容、文学价值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两首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这不仅是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一次深入探讨,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让人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