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屯田朝退过阁下诸公

紫宸归路接银台,复阁重门相望开。
浮俗共讥惟寂寞,高贤独肯少裴回。
照人珠玉惊尘骨,落笔埙篪写逸才。
白日自嫌天上乐,不应沧海隔蓬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张屯田朝退过阁下诸公》是一首由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古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刘攽,字华父,一字景文,号中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刘攽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其作品多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高洁自守的情怀。他的诗作不仅在内容上追求深远的思想内涵,而且在形式上也力求严谨而不失灵动,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2. 诗歌原文:紫宸归路接银台,复阁重门相望开。浮俗共讥惟寂寞,高贤独肯少裴回。照人珠玉惊尘骨,落笔埙篪写逸才。

  3. 诗歌分析

  • 紫宸归路接银台:这里的“紫宸”指的是皇宫内的禁地,而“银台”则可能指的是宫廷中的某个重要位置或场所。整句诗描绘了诗人回到皇宫后的场景,暗示着诗人对朝廷生活的向往和对权力中心的渴望。
  • 复阁重门相望开:这里的“复阁”可能指的是宫中的阁楼或者重要的建筑,而“重门”则强调了这些建筑的宏伟与庄严。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宫廷建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宫廷生活的好奇和向往。
  • 浮俗共讥惟寂寞:这里的“浮俗”指的是世俗之人,他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修养。而“惟寂寞”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庸俗之人的不满和批评。整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清高脱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高贤独肯少裴回:这里的“高贤”指的是品德高尚之人,他们不随波逐流,有自己坚定的追求。而“少裴回”则表示他们在面对世俗诱惑时能够保持清醒和坚定。整句诗强调了诗人对于真正有德行之人的赞赏和敬仰。
  • 照人珠玉惊尘骨:这句诗用“珠玉”比喻诗人自己的才华和品质,而“惊尘骨”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评价的淡然和自信。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才华的自豪和对于外界赞誉的态度。
  • 落笔埙篪写逸才: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写作时的专注和投入,通过使用“埙篪”(古代两种竹制乐器)来形容他的笔法和才华,传达了一种优雅而有力的艺术感。整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于高雅艺术的追求。
  1. 创作背景:《答张屯田朝退过阁下诸公》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任职期间,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写给当时一位名叫张屯田的官员的作品。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于清高脱俗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品格和社会风气的关注。

刘攽的《答张屯田朝退过阁下诸公》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