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苏安上

高閤横霄梧十寻,回廊曲槛昼阴阴。
期年不就长杨赋,晚岁空为梁甫吟。
童稚相亲俱白发,风波失所更情深。
沧溟极目云涛壮,相见胸中快病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苏安上》是一首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作品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介绍
  • 刘攽(1024年—1088年),字原甫,号公非,晚号中山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世称“刘中山”,祖籍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他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 《留别苏安上》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春天,此时刘攽任徐州通判,而苏安上则是一位官员,两人因公务而频繁交往。此诗便是在告别之际所作,体现了二人深厚的友谊。
  1. 诗歌原文
    高阁横霄梧十寻,回廊曲槛昼阴阴。
    期年不就长杨赋,晚岁空为梁甫吟。
    童稚相亲俱白发,风波失所更情深。
    沧溟极目云涛壮,相见方知别后心。

  2.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留别苏安上》在形式上继承了五言古诗的格式,但在内容上展现了更为广阔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整首诗语言简练,用词精炼,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离愁别绪,反映了作者对友情、岁月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面对世事沧桑时的感慨。诗中不仅描绘了友人的生活环境,还表达了作者对这段友情的珍惜以及对将来可能的分离的忧虑。通过对比友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和自身的境遇变化,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刘攽的《留别苏安上》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深入理解这首诗,不仅能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友情、时间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