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顾子敦见寄

丹砂未化不成仙,白发衰容五十年。
已自灰心当世事,更能回首大夫贤。
对棋可待矜无敌,读易聊须记绝编。
寄语山阴顾元叹,人今同病始相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酬顾子敦见寄》是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解读与赏析: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刘攽,字贡父,号公非,北宋临江军新喻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及第后历任州县官,最终入为国子监直讲。神宗熙宁初年,刘攽曾同知太常礼院,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遭贬至曹州。
  • 政治立场:刘攽在政治上主张保守,他对新法持反对态度,因此被贬。在政治生涯中,他曾历经波折,但始终不改其志。
  1. 诗歌原文
  • 丹砂未化不成仙,白发衰容五十年。
  • 已自灰心当世事,更能回首大夫贤。
  • 对棋可待矜无敌,读易聊须记绝编。
  • 寄语山阴顾元叹,人今同病始相怜。
  1. 诗句解析
  • “丹砂未化不成仙”: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但又因为现实困境未能如愿以偿。
  • “白发衰容五十年”:描绘了诗人的衰老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感慨。
  • “已自灰心当世事”:诗人对于世俗事务已经感到厌倦和无趣。
  • “读易聊须记绝编”:虽然生活困顿,但仍不忘学习,体现了诗人不屈的精神。
  • “寄语山阴顾元叹,人今同病始相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以及对共同遭遇的共鸣。
  1. 主题思想
  • 对世态的反思: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变化。
  • 追求理想的坚守:即使在逆境中,诗人也始终保持着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这种精神值得人们敬佩。
  • 人生的感悟:通过诗作,诗人展现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1. 艺术特色
  • 精炼的语言:刘攽的诗歌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打磨,充分体现了宋代诗词的特点。
  • 深刻的意境:诗中的意境深远,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哲理,让人产生共鸣。
  • 精湛的技巧:刘攽在诗歌创作上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美感又富有深意。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文学的瑰宝,《次韵酬顾子敦见寄》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 社会影响: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1. 创作背景
  • 个人境遇:刘攽因反对新法被贬,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很多作品都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正处在变革之中,新旧观念碰撞激烈,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表达自己对时代的看法和态度。这种背景为刘攽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文化交流:刘攽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学者。他与多位文人有交往,这些交流使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他的创作理念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1. 艺术手法
  • 比喻的使用:如“对棋可待矜无敌”,这里的“棋”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诗人通过与棋局相比较,表达了一种超越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 对比的运用:诗中通过对比老年与中年、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状态,加深了诗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意象的选择:如“山阴”这个地点的选择,既表明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暗示了某种文化或历史的渊源和联系。
  1. 审美体验
  • 情感的共鸣:读者在阅读《次韵酬顾子敦见寄》时,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对友人的关怀、对理想的执着都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 思想的启迪:诗作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还启发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憧憬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资源。

《次韵酬顾子敦见寄》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时代的精神面貌。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历程,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