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成伯出牧陕府

陈公六十丐朱轮,豪气谁怜亦为贫。
原上鹡鸰深涕泪,枥间骐骥发精神。
山违折坂皆夷路,河透酾渠即要津。
千岁海棠死铁色,因君光彩会如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陈成伯出牧陕府》是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刘攽,字贡父,是宋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生于仁宗庆历六年,卒于哲宗元祐初。他曾任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等职。在政治生涯中,他支持司马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后被贬至曹州。
  1. 诗歌原文
    陈公六十丐朱轮,豪气谁怜亦为贫。
    原上鹡鸰深涕泪,枥间骐骥发精神。
    山违折坂皆夷路,河透酾渠即要津。
    千岁海棠死铁色,因君光彩会如新。

  2. 诗歌赏析

  • 豪气与贫困:诗的开头两句“陈公六十丐朱轮,豪气谁怜亦为贫”表达了诗人对陈成伯的赞赏。尽管年迈却依然保持豪气,这种不屈的精神值得同情和尊敬。然而,他的贫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
  • 自然景观与动物象征:接下来的诗句“原上鹡鸰深涕泪,枥间骐骥发精神”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原上的鹡鸰和枥间的骐骥分别象征着孤独和奋斗,它们的形象衬托出陈成伯的性格特点。
  • 自然景色的变化:“山违折坂皆夷路,河透酾渠即要津”描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山变得平坦,河水变得畅通,这些变化似乎预示着陈成伯仕途的顺利。
  •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千岁海棠死铁色,因君光彩会如新”通过千年海棠的凋零和重生,比喻陈成伯虽历经沧桑但仍然能够焕发新生的力量,这与他的人格魅力密切相关。

刘攽的这首《送陈成伯出牧陕府》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赞颂,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