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闷二首

好饮本来身少事,徒歌非是曲弥高。
若能全疗诗书癖,用底聊均笔砚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遣闷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中的一部分,属于他的“戏作俳谐体”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品原文
    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旧识能为态,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关渠。

  2. 作者背景

  •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南巩县。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创作涉及广泛,既有对国家兴衰和个人悲欢的深刻感慨,也有对民生疾苦的细腻描绘。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丰富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著称于世。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遣闷二首》通过对比不同生活状态的人,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无常。诗中的“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反映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则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巨大,以及人们在物质匮乏中挣扎的现实。
  • 艺术特色: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家家养乌鬼”暗指贫困的生活状态,而“食黄鱼”则可能象征着富裕的生活。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历史影响:《遣闷二首》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世文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通过对不同阶层人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杜甫对社会公正和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杜甫通过自己的诗歌传达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些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遣闷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