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罗著作渔翁

渔翁结网求鱼子,得鱼满船心始喜。
岂知陂池水不深,但有鲲鲕少鲂鲤。
渔翁结网安得疏,渔翁用力常有馀。
心疑他人得厚味,满眼看来池无鱼。
古来任公不如此,期年得鱼雄浙水。
龙伯国人连六鳌,二山漂流不能止。
由来万事不同调,说似渔翁翁必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罗著作渔翁》是宋代诗人刘攽创作的一首作品。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刘攽,字贡父,号公非,是宋代临江军新喻人,也是宋仁宗庆历六年的进士,曾历任州县官及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等职。他在神宗熙宁初年因反对新法出知曹州,后在哲宗元祐年间被召为中书舍人。
  • 作为一位学者,刘攽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并且参与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专治汉史部分。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彭城集》、《公非集》和《中山诗话》等。
  1. 诗歌原文
  • 《和罗著作渔翁》中,“渔翁结网求鱼子,得鱼满船心始喜。”描述了渔翁辛勤劳作却收获甚微的情景,反映了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 “岂知陂池水不深,但有鲲鲕少鲂鲤。”进一步表达了渔翁对于池塘水质不佳和捕鱼困难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失望和怀疑。
  • “渔翁结网安得疏,渔翁用力常有馀”展现了渔翁在努力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勤奋与坚持。然而,“心疑他人得厚味,满眼看来池无鱼”则揭示了渔翁对于他人所得之丰盛而自己所得之微薄的感慨。
  • “古来任公不如此,期年得鱼雄浙水。”最后一句,以历史为鉴,表达了即使像任公这样的智者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就获得巨大的成功,从而点出了时间的长久与积累的重要性。
  1. 文学价值
  • 此篇作品不仅体现了刘攽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态度。通过渔翁的故事,诗人传达了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人生观念。

《和罗著作渔翁》以其深邃的意蕴、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