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浣花溪,儿童识杖藜。
逝将随晚景,独自入春泥。
九节闲堪爱,百钱相与携。
行从竹鸡里,径到子规西。
屐弊犹须蜡,壶倾可得提。
暮归惊倒载,笑倒白铜鞮。
春景杖藜入春泥
介绍
《春景杖藜入春泥》是元代诗人刘辰翁创作的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刘辰翁深邃的意境,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思。
《春景杖藜入春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诗中的”步出浣花溪”、”儿童识杖藜”等句子,通过具体的景象描写,勾画出一个生动的春日场景。而”随晚景”、”独自入春泥”则透露出一种孤寂、超脱的情绪。
刘辰翁在诗歌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认识,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味。《春景杖藜入春泥》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诗中的”九节闲堪爱”、”百钱相与携”等句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珍视,以及对物质财富淡然处之的态度。
诗中也不乏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捕捉,如”行从竹鸡里”、”径到子规西”等描写,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体验。这种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使诗作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诗的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既有口语化的特点,又不失文学性的表现,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诗句之间巧妙的联系,如从自然景观到个人感受的过渡,以及从具体行动到抽象思考的转变,都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刘辰翁在《春景杖藜入春泥》中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诗人选择在春天的某个特定时刻,独自步入春泥之中,这一举动象征着放下世俗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态度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自我,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春景杖藜入春泥》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元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关于生活、自然和个人修养的深刻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