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清室夏含霜

一室兰香满,阴阴夏木成。
炎光虽自酷,霜意自含清。
佩玉传风马,钩帘下水精。
燕台无六月,楚户忽三更。
冷袖藏冰藕,凉蟾满露茎。
江湖无雁信,诗鬓自先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景 清室夏含霜》是刘辰翁的一首作品,属于宋代文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刘辰翁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一生历经宋、元两个朝代,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成就。刘辰翁擅长写诗,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
  2. 作品原文:炎光虽自酷,霜意自含清。佩玉传风马,钩帘下水精。燕台无六月,楚户忽三更。冷袖藏冰藕,凉蟾满露茎。江湖无雁信,诗鬓自先惊。
  3. 作品赏析:该诗描绘了一个夏日夜晚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凉爽、幽静的环境当中。诗中的“炎光虽自酷,霜意自含清”形象地表达了夏天虽然炎热,但夜晚的凉爽让人感到舒适。此外,诗中的用词也十分讲究,如“寒蝉凄切”、“冰藕”、“凉蟾”等,都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4. 作品背景:刘辰翁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重重的时代。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夏景 清室夏含霜》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追求。
  5. 艺术手法:刘辰翁在《夏景 清室夏含霜》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例如,“炎光虽自酷”中的“酷”字,既表现了夏日阳光的强烈,也传达出诗人的不满和愤懑。而“凉蟾满露茎”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月亮拟人化为“露茎”,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洒在露水上的美景。
  6. 文化意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夏景 清室夏含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夏景 清室夏含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同时,诗中的许多意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刘辰翁的《夏景 清室夏含霜》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对于喜爱古代诗词的朋友来说,阅读并欣赏这首诗,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