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高风动秋声

万窍忽争号,南风动地豪。
此声何处起,到地似秋高。
草木波颓靡,乾坤暑战鏖。
有人推户外,无叶下庭皋。
寒扇怜孤影,征鞍感二毛。
豪鹰双角耸,无计剪蓬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景高风动秋声》是宋末元初诗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生平
  • 刘辰翁,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期的文人士子,因不愿依附元朝而选择隐居生活直至终老。
  • 刘辰翁在理宗景定三年的廷试中直言不讳,触怒了贾似道,虽然因此未能取得状元头衔,但最终得以在濂溪书院担任山长一职。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地位也由此奠定。
  1. 诗歌原文
    万窍忽争号,南风动地豪。 此声何处起,到地似(四库本作树觉)秋高。
    草木波颓靡,乾坤暑战鏖。
    有人推户外,无叶下庭皋。
    寒扇怜孤影,征鞍感二毛。
    豪鹰双角耸,无计剪蓬蒿。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酷热夏季感受到秋风所带来的凉意和萧瑟景象的心情。首两句通过“万窍”和“南风”描写自然界的声音与气势,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听到了秋风在山谷间呼啸而过的声音。
  • 第三句“此声何处起”引出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对秋风来源的好奇和追问,同时也暗示着秋天即将到来的气息。接下来的几句则具体描述了秋季的自然景色,如草木凋零、天地之间暑气渐消等场景。
  • 尾联中的“寒扇怜孤影”和“征鞍感二毛”则是诗人自比为孤独的旅人,在金风送爽的季节里,感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诗人的感慨和情怀。
  1. 创作背景
  • 《夏景高风动秋声》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刘辰翁生活在南宋覆灭之际,他对宋朝灭亡感到无比痛心,同时对新朝的压迫和旧有的秩序丧失感到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这首诗不仅是刘辰翁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它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1. 诗歌鉴赏
  • 从艺术手法上看,刘辰翁的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万窍争号”不仅形容自然声音,还暗喻人心的骚动不安;“寒扇怜孤影”则通过物象的拟人化,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 从情感表达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忧郁和悲愤。诗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悲哀。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刘辰翁的《夏景高风动秋声》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抒情诗,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化与士人心态,以及刘辰翁作为一代文豪的独特风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