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女是谁传,灵桥不待船。
昔年曾此渡,每渡似初年。
此夕须停织,何人更服牵。
星期无了日,河水尚依然。
岁晚长疏隔,人间早弃捐。
瑶池人独处,搔首待君还。
秋景牛女年年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景牛女年年渡》是诗人刘辰翁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人间情感的哀愁与失落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词人,与同僚江万里、辛弃疾并称为“宋末四大家”。他在理宗景定三年廷试中举,因触怒贾似道而被放还,后隐居不仕。他的诗词多抒发家国之痛和个人情怀,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原文:
牛女是谁传,灵桥不待船。昔年曾此渡,每渡似初年。
此夕须停织,何人更服牵。星期无了日,河水尚依然。
岁晚长疏隔,人间早弃捐。瑶池人独处,搔首待君还。
- 诗歌鉴赏:
情感表达:《秋景牛女年年渡》通过描绘牛郎织女一年一度渡河相见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对于永恒爱情的渴望和对人间离散之苦的深刻感悟。诗中多次提到“渡河”与“织机”,暗示着离别与重逢的主题,以及对于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艺术手法:刘辰翁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他巧妙地将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人间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爱情观念。同时,诗中的意象如“灵桥”、“河水”、“星期无了日”等,都富有象征意义,加深了诗歌的表现力。
《秋景牛女年年渡》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作品,也是刘辰翁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性、爱与美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元时期社会变迁下的文化特征。对于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