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机丝虚夜月

不见机边女,当时独月知。
坐令如此夜,虚却理残丝。
缫得扶桑茧,张成锦字词。
弦光空到晓,花影不侵帷。
尺寸知何用,须臾即别离。
小窗思妇懒,不是恤周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景机丝虚夜月》是宋代诗人刘辰翁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下是对其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别号东山太白,吉州庐陵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宋朝的兴衰更替,个人命运也颇为多舛,但他的文学作品却展现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个人情感。他不仅在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创作了许多散文、词赋等文学作品,其中尤以词作最为著名。其诗歌内容涉及广泛,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生感慨的抒发,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2. 诗词原文
    不见机边女,当时独月知。
    坐令如此夜,虚却理残丝。
    缲得扶桑茧,张成锦字词。
    弦光空到晓,花影不侵帷。
    尺寸知何用,须臾即别离。
    小窗思妇懒,不是恤周嫠。
  3. 词句注释:这首词的语言质朴而含蓄,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意。”不见机边女”,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情思念;”当时独月知”,则通过月亮的孤寂来反衬思妇的孤独;”坐令如此夜”,则描绘了思妇独自面对夜晚时的无助与哀愁。”缲得扶桑茧”至”须臾即别离”,则描绘了思妇在织布过程中的情景,以及她对未来分离的恐惧和无奈。最后一句”小窗思妇懒”,则通过描述思妇的状态来表达她的忧愁和无助。
  4. 白话译文:这首诗的翻译版本是:“没有看到织机旁的女子,只有那孤零零的明月知道。让她在这漫长的夜晚中度过,将那原本用来整理纺织线的残线也一并虚度。她把收获的蚕茧缫成了丝,却又编织成了美丽的锦字词。月光穿过窗户的缝隙,直到天亮才离去,而那些花影也并未侵入她的帷帐之中。这些琐碎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它不过一刹那就消失了。思妇坐在小窗前,显得十分疲倦,并不是因为忧虑天下的寡妇们。”这个译文尽可能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5.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变迁。南宋时期国力衰退,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人都处于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态中,而刘辰翁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思妇的情感描写,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思考和反映。
  6. 名家点评:《秋景机丝虚夜月》这首诗得到了很多学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自己对亲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刘辰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秋景机丝虚夜月》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情怀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