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芙蓉红岸湿

岸柳似衰容,高花忽数重。
红光荡人意,清露湿芙蓉。
秾丽秋深见,攀翻木末逢。
便疑江濯锦,不是隰游龙。
寒倚惊裙溅,云归悄梦踪。
霜风多意思,残日挂高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景 芙蓉红岸湿》是宋代著名诗人,刘辰翁所作的诗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 岸柳似衰容,高花忽数重。红光荡人意,清露湿芙蓉。
  • 秾丽秋深见,攀翻木末逢。便疑江濯锦,不是隰游龙。
  • 寒倚惊裙溅,云归悄梦踪。霜风多意思,残日挂高舂。
  1. 诗意赏析
  • 岸柳似衰容:描绘了秋日岸边的柳树,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凋零。
  • 高花忽数重:形容花朵数量之多,色彩艳丽,如同秋天的色彩一般丰富。
  • 红光荡人意:通过“红光”这一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和内心的激动。
  • 清露湿芙蓉:芙蓉即荷花,清露使得荷花更加娇嫩,也增添了一份清新之感。
  • 秾丽秋深见:展现了秋天的丰富色彩和深厚的情感。
  • 攀翻木末逢:描述了诗人在秋天的景色中寻找、探索的情景,体现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 便疑江濯锦:暗示了秋天的河水如同被锦绣般绚丽地装饰,给人以美的享受。
  • 不是隰游龙:这里的“隰游龙”可能是一个典故或比喻,意指秋天的河流如同游龙一样生动活泼。
  • 寒倚惊裙溅:描绘了诗人因秋风而引起的衣角被吹起的瞬间场景。
  • 云归悄梦踪:表现了秋天的云彩悄然无声,如同梦境般飘渺。
  • 霜风多意思:霜风不仅带来了清凉,还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 残日挂高舂:描绘了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田野上的美丽景象。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刘辰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的金兵频繁入侵,国家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辰翁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岸柳”、“高花”、“红光”、“清露”、“芙蓉”等意象都极具美感,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红光荡人意”、“清露湿芙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也蕴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1. 鉴赏评价
  • 艺术成就:《秋景 芙蓉红岸湿》作为一首抒情诗,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沉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刘辰翁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南宋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影响与传承:刘辰翁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曾效仿其风格进行创作。

《秋景 芙蓉红岸湿》是宋代文学家刘辰翁的经典之作,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