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别孙潜斋

常笑唐衢生,一恸可以死。焉能流涕被面,日日别知己。
又常笑朝鲜,无泪可沾巾,悲歌两语为我吴妇人。
平生钟情重离别,一听《阳关》肠一绝。铜驼陌上会逢君,谁料相忘如永诀。
昔携手青春,春水一笑禊吏尘。醉能强歌醒能赋,满坐唯有孙尧文。
酒阑歌断如转烛,寒食累累新鬼哭。丞相书桐异鸟巢,曾园仙市芳郊绿。
海棠三径无根枝,败瓦颓垣亦已锄。旧游勿感有至此,独为吾党权区区。
我欲与君重一到,化为长瓶酹荒草。早知世事去如风,只合黄公垆下倒。
当时一醉锸埋我,不见兴亡应更好。且复止此休云云,我有臣子高能文。
令其讲罢日就君,就君归日诵所闻。吾贫吾老不足念,君须君发何年□。
幼安九十愁更愁,空羡一生长乐传。呜呼斯人斯世不相见,绿树莺啼泪如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别孙潜斋》是南宋末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诗作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刘辰翁所作,通过其丰富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作者与朋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离别时的无奈和哀伤。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诗文数量庞大,已佚。
  • 诗作特点:刘辰翁的诗作以豪放不羁著称,其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激昂慷慨的爱国主义诗篇,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作品。在《寄别孙潜斋》中,他的诗风得以充分体现,展现了对友人深切的依恋与不舍。
  1. 诗歌原文
  • 诗意赏析:诗中“尝笑唐衢生,一恸可以死。焉能流涕被面日日别知己”表达了诗人对友情深厚程度的肯定,认为真挚的情感足以支撑至死不渝。这种情感表达体现了刘辰翁对友情的珍视和执着追求。
  • 诗意解读:“又尝笑朝鲜,无泪可沾巾,悲歌两语为我吴妇人”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用夸张的比喻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不舍。
  • 全诗概述:整首《寄别孙潜斋》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生动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感和对未来可能无法再见的忧虑,充满了哲理性和情感色彩。
  1. 文学价值
  • 思想内涵:《寄别孙潜斋》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国家命运的多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诗中的离别之痛不仅映射了个人的命运波折,更折射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情感状态与心灵世界。
  • 艺术手法:刘辰翁在这首诗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
  • 历史意义:作为南宋末期的代表作品,《寄别孙潜斋》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也是研究南宋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依据。它的出现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人文景观的独特视角和丰富素材。

刘辰翁的《寄别孙潜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难发现,它不仅是诗人情感世界的写照,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