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其一九日

白白江南一信霜。过都字不到衡阳。老嘉破帽并吹却,未省西风似此狂。
攀北斗,酌天浆。月香满似菊花黄。神仙暗度龙山劫,鸡犬人间百战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其一九日》是南宋词人段成己的一首作品。下面对这首词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段成己,字安世,号石林,晚号菊轩,河南人,约生于公元1160年左右。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其诗词作品多反映了他对于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富有哲理,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1. 原文及翻译
  • 原文
    那得工夫上酒楼。谁家皮里更阳秋。但教闲事心头少,免致清霜镜里稠。休咄咄,尽悠悠。佳时来往亦风流。百年光景无多子,请向尊前听解愁。
  • 翻译
    我哪里还有功夫去饮酒作乐?哪家人家有真才实学呢?只要把杂念减少一些,就能避免像清霜那样使人憔悴。不必过于急躁地追求名利,也不必忧虑岁月匆匆。人生短暂,何必执着于儿女之累?还是来听我讲讲如何排解忧愁吧。
  1. 主题解析
  • 登高赏景: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诗人心情最为豁达的时候。通过登高望远,诗人得以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心灵得到净化。
  • 人生哲思:诗中的“但教闲事心头少,免致清霜镜里稠”透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他认为,生活中的琐事若能减少,心境自然会变得轻松,而不必要的忧虑则如同清霜一般令人感到不适。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苦乐得失的深刻理解与超然态度。
  • 人生态度:最后一句“百年光景无多子,请向尊前听解愁”则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无常的豁达与乐观。他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这种心态不仅体现在个人情感上的释然,也体现在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与肯定。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词中选取了多种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野水斜桥”、“凄迷南郭”“清苦西峰”,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 语言运用: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精准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使得整首词显得更为真挚和感人。
  1. 文化背景
  •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重阳节在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视为敬老爱亲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往往会登高远眺,以此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词中的“登高赏景”正体现了这一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 文人墨客的雅集: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在重阳节举行雅集,饮酒赋诗,交流心得。这样的场景在词中得到了体现,如“酒楼上”、“歌舞旌旗”等描写,展现了一种文人聚会的欢乐氛围。

《鹧鸪天·其一九日》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慨的词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和人文情怀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还能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与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