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 其四暮春旅怀

无肠可断听花雨。沉沉已是三更许。如此残红那得住。一春情绪,半生羁旅,寂寞空山语。
霖铃不是相思阻。四十平分犹过五。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青玉案·暮春旅怀》是南宋词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慨、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以下是对《青玉案·其四暮春旅怀》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该词作于宋末元初,当时正值南宋灭亡和元朝初期,社会经历了战争频仍和民生疾苦。
  • 创作动机: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这首词可能是在一次旅途中,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心中的愁绪所创作的。
  1. 作品原文
  • 无肠可断听花雨,沉沉已是三更许。如此残红那得住。一春情绪,半生羁旅,寂寞空山语。霖铃不是相思阻,四十平分犹过五。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
  1. 词句解析
  • “无肠可断听花雨”:形容作者听到雨声时内心的极度悲痛,仿佛连肠子都要断裂一般。
  • “沉沉已是三更许”:表示夜已经深了,时间已经过了深夜。
  • “如此残红那得住”:比喻春天的美景如同凋零的花朵,无法长久保持。
  • “一春情绪”:整个春天的心情都是忧郁的。
  • “半生羁旅”:一生都在外漂泊,不得安宁。
  • “寂寞空山语”:在寂静的山中独自说话。
  • “霖铃不是相思阻”:雨滴的声音(霖)与铃声(铃)都不是阻隔彼此思念的原因。
  • “四十平分犹过五”:四十岁的人经历的事情已经足够多,但是仍然觉得不足。
  • “渐远不知何杜宇”:随着距离的增加,不知道对方的名字。
  • “不如归去”:不如回到自己的故乡去。
  • “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更加强调了回归故乡的想法,即使身处江南也无法摆脱这种情感。
  1. 主题思想
  • 对春天的描绘: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无奈和哀伤。
  • 抒发人生感慨: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示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对过去岁月的回顾。
  • 对故土的眷恋:结尾的“人在江南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即使身处异地也难以割舍对家乡的思念。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刘辰翁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流畅且富有意境。
  • 意象丰富: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花雨、残红、空山等,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
  • 情感深沉:整首词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人生的感受,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底蕴。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南宋末年的作品,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的代表词作之一,它体现了宋代词的发展和特点。
  • 情感共鸣: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首词中的许多情感表达能够引起共鸣,让人们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邃。

在欣赏《青玉案·其四暮春旅怀》时,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宋代的诗词创作风格,还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词不仅是刘辰翁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