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雨城西路。看轻云、弄日花间,微寒如雾。谁是宣华门守者,报我十分开五。便痛饮、能销几度。寄语后来看花客,待看花、莫待开成树。成树也,半为土。
佺巢蜀锦今何许。记西湖、聚景村庄,王亭谢墅。冷落柯丘二三子,更问何园韩圃。悄一笑、回车竹所。点点守宫包红泪,纵倾城、一顾倾城顾。家国事,正何与。
贺新郎 ·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新郎·其三》是明朝末年清初诗人龚鼎孳的作品,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与某人的往昔情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深深眷恋。
《贺新郎·其三》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词作。开篇“雁字横秋卷”运用了秋天雁阵的意象,暗寓着离别之情。接着,“玉梅影到,同心遥遣”通过梅花的意向,表达了相思之情。整首词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使得作品既有画面感又不失情感深度。
从历史角度来看,《贺新郎·其三》的创作背景也颇具深意。在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许多文人墨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龚鼎孳作为明朝末年的诗人,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多首诗词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和文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贺新郎·其三》不仅是一首抒情词,还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海底珊瑚树”中,珊瑚树象征着珍贵而隐秘的美好。这种象征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深邃的思考。
通过对《贺新郎·其三》及其相关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这首词也是研究明朝及清朝初期社会变迁和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之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情怀,还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气息。
《贺新郎·其三》不仅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也是了解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