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 其六 · 丙申中秋

明月满河洲。星河带月流。料素娥、独倚琼楼。竟是何年何药误,魂梦冷、不禁秋。
少日梦龙头。知君犹梦不。算虚名、不了闲愁。便有鹄袍三万辈,应不是、旧京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多令·其六·丙申中秋》的作者是刘辰翁,这是一首宋词。该作品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时光流逝以及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据《宋史·文苑传》,丙申年(1236年)中秋节,时值宋理宗宝佑年间,诗人刘辰翁因国难家愁而心情郁结,写下了这首《糖多令·丙申中秋》。此时期南宋正面临内忧外患,刘辰翁借中秋之景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忧虑。
  2. 诗词原文
    明月满河洲。
    星河带月流。
    料素娥、独倚琼楼。
    竟是何年何药误,
    魂梦冷、不禁秋。
    少日梦龙头。
    知君犹梦不。
    算虚名、不了闲愁。
    便有鹄袍三万辈,
    应不是、旧京游。
  3. 艺术特色:在艺术上,刘辰翁采用了传统的词格,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丰富的意象组合,将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时代背景巧妙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其中“明月满河洲”一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景,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无尽哀愁与失落感。此外,“少日梦龙头”与“知君犹梦不”等句,则反映了诗人对于过去梦想未能实现的无奈与感慨。
  4. 历史影响:《唐多令·其六·丙申中秋》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广泛关注和赞赏,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展示了宋代词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成为了后世研究宋代文学及词风演变的重要文献之一。
  5. 文化意义:刘辰翁的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沉的文化意蕴。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述,词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这种对生活哲理的探讨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唐多令·其六·丙申中秋》是刘辰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感情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心境,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与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