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怜儿女,未解忆长安、十年前月。徙倚桂枝空延伫,无物同心堪结。冷落江湖,萧条门巷,犹著西楼客。恨无铁笛,一声吹裂山石。
休说起舞登楼,那人已先我,渡江横楫。圆缺不销青冢恨,漠漠风沙如雪。西母长生,素娥好在,何皓当时发。山河如此,月中定是何物。
念奴娇 · 其七漫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其七漫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并非出自宋代词人苏轼之手。这首诗作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色,通过对杨花和荷叶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景象。下面将从诗歌内容、艺术手法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诗歌内容:诗的前两句“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形象地描绘了杨花飘落的情景。诗人通过“撒落”、“铺开”等动词,将飘飞的杨花比作白色的地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接着,“点溪荷叶叠青钱”则用比喻的手法,将荷叶比作青色的铜钱,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后两句“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则转向了动态的描写,描述了稚子、沙上凫雏与母鸭共处一滩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态美。
艺术手法:杜甫在《念奴娇·其七漫兴》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杨花和荷叶的描绘,诗人不仅创造了一个视觉上美丽的画面,而且通过这些自然元素的相互映衬,表达了对春天结束、夏日来临的感慨。同时,诗中的自然景物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荷叶象征着清高和纯净,而稚子、沙上凫雏则暗示了生命的纯真和自然之美。
文化背景:《念奴娇·其七漫兴》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末。当时杜甫因避战乱而流寓四川,这一时期的他经历了许多生活上的艰辛和社会动荡,因此,诗中的景物也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和个人情感色彩。
《念奴娇·其七漫兴》是杜甫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佳作,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杜甫展示了自己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