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十万,有何人、和我乌乌鸣瑟。对影姮娥成三处,谁料尊中无月。剪纸吹成,长梯摘取,儿戏那堪惜。洞庭夜白,一声聊破空阔。
休说二十四桥,便一分无赖,有谁谁识。一枕秋衾南北梦,好好娟娟成雪。旧日少游,锦袍玉笛,醉卧藤阴石。萧然今夕,无鱼无酒无客。
念奴娇 · 其九中秋待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中秋对月》并非是明代词人文征明的作品,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上片写景,热情赞咏了月光的美好和月宫的迷人,下片着重抒情,流露出词人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词中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祥和,以及词人在月下的感慨和遐想。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
作品背景:《念奴娇·中秋对月》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当时文人墨客常常借吟咏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苏轼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作品往往富含哲理和情感,而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
词作风格:《念奴娇·中秋对月》的语言风格豪放不羁,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苏轼在创作此词时,正值其人生巅峰期,因此词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不乏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这种风格使得整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
主题思想: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光和月宫中的景象,词人展现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同时,词中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也透露出词人对于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和无奈感伤之情。
艺术特色:苏轼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月亮比作美丽的仙子,将人间的景象与天上的仙境进行对比,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此外,词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宏大的月宫景观,也有细腻的生活细节,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之中。
通过对《念奴娇·中秋对月》的分析,可以看到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造诣。这首词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美丽之作,更是一首充满哲思和情感的人生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