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其一十一和马观复中秋

不饮强须饮,不饮奈何明。也曾劬秃当了,依旧滑如冰。一吸金波荡漾,再吸琼楼倾倒,吾杓亦长盈。试入壶中看,只似世间晴。
饮连江,江连月,月连城。十年离合老矣,悲喜得无情。想见凄然北望,欲说明年何处,衣露为君零。同此大圆镜,握手认环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和马观复中秋》是宋代文学家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汉,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是宋末元初的著名文学家,兼学苏、辛词风,其早期词作以俊远见长,晚年则多感时伤事之作。他的生平颇为坎坷,早年曾从陆九渊学,补太学生。后因政治原因未能赴任,宋亡后未再仕,飘泊以终。其词兼学苏、辛,有《须溪集》、《项溪词》等作品传世。

  2. 诗歌原文:不饮强须饮,不饮奈何明。也曾劬秃当了,依旧滑如冰。一吸金波荡漾,再吸琼楼倾倒,吾杓亦长盈。试入壶中看,只似世间晴。饮连江,江连月,月连城。十年离合老矣,悲喜得无情。想见凄然北望,欲说明年何处,衣露为君零。同此大圆镜,握手认环瀛。

  3. 诗歌赏析:《水调歌头·和马观复中秋》通过“金波”与“琼楼”、“吾杓”与“世间”、“江”与“月”、“衣露”与“环瀛”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既虚幻又现实的画面。诗人在酒中寻求片刻的宁静与自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忧虑。这种表达方式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也有深沉内敛的情愫,展现了刘辰翁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4. 历史背景:南宋灭亡后,刘辰翁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苦难,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词,既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也是对未来命运的感慨。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生百态的反思,刘辰翁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变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5. 艺术特色:刘辰翁的词风兼采苏、辛之妙,既有豪放派的气魄,又有婉约派的情致。他在词中运用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意象,如“金波”与“琼楼”、“吾杓”与“世间”、“江”与“月”、“衣露”与“环瀛”,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水调歌头·和马观复中秋》不仅作为一首文学作品被广泛传颂,更是承载着宋末元初的历史风云和文化记忆。它不仅是刘辰翁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心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