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苏州守

十年狂荡客征途,时为文章未剖符。
引臂欲攀天上月,回身却碍日中乌。
穷愁自是真男子,慷慨须投大丈夫。
闻道使鱼鳌海阔,特将香饵钓姑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苏州守》是南宋文学家刘过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在漂泊生涯中的心路历程和志向抱负。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十年狂荡客征途,归为文章未剖符。
    引臂欲攀天上月,回身却碍日中乌。
    穷愁自是真男子,慷慨须投大丈夫。
    闻道使鱼鳌海阔,特将香饵钓姑苏。

  2. 诗歌解读

  • 十年狂荡客征途:描述了诗人长期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功名的渴望和对现状的不满。
  • 归为文章未剖符:意味着尽管诗人有才华但尚未得到施展的机会,反映出他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
  • 引臂欲攀天上月:象征着诗人有着高远的理想和抱负,但受限于现实而无法实现。
  • 回身却碍日中乌: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方面想要追求理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限制。
  • 穷愁自是真男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困境的态度,认为真正的男子汉应该直面困难,而非逃避。
  • 慷慨须投大丈夫:强调了诗人的豪迈气概,认为只有投身于大丈夫的行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闻道使鱼鳌海阔:诗人用“使鱼”和“鳌鱼”来象征自己的雄心壮志,希望能够像巨鱼一样在大海上翱翔。
  • 特将香饵钓姑苏:这里的“姑苏”可能是指苏州,诗人用香饵去钓苏州的鱼儿,隐喻自己通过某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1. 创作背景
  • 刘过的生平简介: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刘过曾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他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
  •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文人普遍感到前途未卜。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过的创作也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理想未能实现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抒情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抒情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志向。例如,“引臂欲攀天上月”和“回身却碍日中乌”等句子,通过对比和转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语言风格:刘过的语言风格豪放而不失婉约,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例如,“穷愁自是真男子”一句,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又展示了他的豪迈气概。
  • 情感表达: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刘过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的反思。他不仅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还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1. 历史影响
  • 文学史地位:刘过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谒苏州守》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诗词创作上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刘过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称赞刘过的作品既有豪放派的气概,又不失婉约的文风,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 作品流传:刘过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在后世也广为传诵。许多经典诗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句,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1. 文化意义
  • 爱国情怀:刘过在《谒苏州守》中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这种爱国情怀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人格魅力:刘过以自己的才华和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学者。
  • 思想启示:刘过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他的人生经历和哲学观念,对我们理解人生、把握机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过通过《谒苏州守》这一作品,展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