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危府教

先生场屋文之虎,气慑狐狸自不知。
老去莫嫌官尚冷,灞桥风月要新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危府教”是宋代刘过的一首诗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作者介绍:刘过,字改之,号龙山樵人,宋末元初著名的词人、诗人、音乐家,与陆游、辛弃疾并称“南宋三杰”,又与陈亮、岳珂友善,被时人誉为“辛派三刘”。他的诗歌多抒发抗金抱负,风格狂逸俊致。
  2. 作品原文:试拈朝报一转语,以道观之无损心。
  3. 作品背景:据传此诗作于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0年),当时刘过因不满朝廷的投降政策而流离失所,生活困顿。他行脚诸方历经艰难困苦,在途中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朝报一转语”,“道观之无损心”,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个人遭遇的超然态度。
  4. 主题思想:“和危府教”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保持内心平静与超脱的思想。通过引用朝报中的一句转录,诗人试图用道义来审视世事,强调即使面对困难和不公,只要心存正道,就不会迷失本心。这种思想反映出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精神追求。
  5. 文学价值:在宋代文学中,刘过与辛弃疾并称为“南宋三杰”。他们的作品风格相近,都以豪放著称,但同时也有细腻的一面,特别是在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方面。刘过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境遇的淡定从容。
  6. 后世影响:刘过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而且影响了后世。他的诗词被后人广泛传唱,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同时,由于他与许多文人雅士的友好关系,其作品在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和危府教”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经历与心境的诗作,更是宋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