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宜人

曾究西方学,儒书亦有闻。
赐金存日施,遗珥病时分。
白首夫同穴,青山子结坟。
吾诗非溢美,字字考埋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林宜人》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他对于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从文学角度来看。《挽林宜人》以其精炼的文字、深意的表达,展现了宋诗的典型风貌。其中,“曾究西方学,儒书亦有闻”两句,表明了刘克庄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儒家修养。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逝者的追思以及对生死观的哲思,如“白首夫同穴,青山子结坟”,这些诗句在表达了对林宜人的哀思的同时,也折射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人生态度。

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来看。《挽林宜人》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刘克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刘克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其作品自然融合了当时文化的精髓,反映出宋代社会的特色和风貌。

从艺术手法上看,刘克庄在《挽林宜人》一诗中运用了多种诗歌艺术手法。例如,通过对比(如“赐金存日施,遗珥病时分”)来加强情感的表现力;通过对仗(如“曾究西方学,儒书亦有闻”和“吾诗非溢美”)来提升语言的节奏感和和谐度。此外,刘克庄在诗歌中巧妙运用典故和比喻,使得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规整严谨,而且在内容上也富有哲理和深度。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刘克庄在《挽林宜人》中所抒发的情感是多层次而复杂的。既有对亡友的深情厚谊,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既有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正是刘克庄作为一位伟大诗人所独有的魅力所在。

刘克庄的《挽林宜人》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反映宋代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的画卷。它不仅是对逝去生命的缅怀,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内涵,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生命、时间和人性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