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吴杞

七十未升舍,目深双鬓残。
病中依佛寺,死处近严滩。
俗薄挥金少,家贫返骨难。
遗言令火葬,闻者鼻皆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吴杞》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刘克庄,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也是江湖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歌风格豪放而不失细腻,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作品原文:《哭吳杞》:
    七十未升舍,目深双鬓残。
    病中依佛寺,死处近严滩。
    俗薄挥金少,家贫返骨难。
    遗言令火葬,闻者鼻皆酸。

  3. 诗歌赏析

  • 意境与情感: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吴杞老人晚年生活的艰辛和他生命的终结。诗中的“七十未升舍”和“目深双鬓残”表达了老人年岁增长却未能享受应有尊荣的悲哀;“病中依佛寺”和“死处近严滩”则透露出其晚年生活的孤独和无助。
  • 社会背景:宋代的社会环境对文人的生存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刘克庄作为豪放派词人和江湖诗派的一员,身处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时代,他的诗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声。通过对吴杞这一具体人物的描述,他不仅展示了个体的悲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 艺术特色:刘克庄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能够直接触动人心。《哭吴杞》以其朴素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一位普通老人在人生晚年所经历的苦楚与无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精湛的艺术造诣。

《哭吴杞》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宋代社会中许多文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宋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