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僩

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
不闻行聘久,始悟设科非。
落日君寻店,深山我掩扉。
几时残烛下,重听讲精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沈僩》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介绍
  • 刘克庄,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词人。他的诗歌创作以豪放为主,同时兼有婉约之美,其词风也颇具特色。在宋代文学史上,刘克庄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宋词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1. 诗作原文
  • 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
  • 不闻行聘久,始悟设科非。
  • 落日君寻店,深山我掩扉。
  • 几时残烛下,重听讲精微。
  1. 诗句解析
  • “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表达了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建学的成功和布衣的平凡,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阶层人物的期望和现实的复杂性。这里的“布衣”是指平民百姓,而“通显”则指学识或地位的提升。
  • “不闻行聘久,始悟设科非”揭示了对人才选拔方式的反思。诗人认为,长时间的聘书未必能真正识别人才的优劣,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的方法。
  • “落日君寻店,深山我掩扉”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落日时分,诗人准备离开朋友的店铺,而友人则选择隐居山林,这种景象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几时残烛下,重听讲精微”则是诗人对于学术追求的渴望。在昏暗的烛光下,诗人期待能有机会再次聆听高深的学问。这里的“精微”指的是学问或技艺中的精华部分。

《送沈僩》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离别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学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