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初更化,公曾以谏闻。
身虽迁柱史,袖尚有弹文。
晚境图成佛,它山预作坟。
那知非变幻,止在石桥云。
挽王简卿侍郎三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王简卿侍郎三首》
刘克庄的《挽王简卿侍郎三首》,以诗为媒,表达了对友人王简卿深深的怀念和不舍。这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一曲哀怨深沉的赞歌。
“已矣孤知己,颜苍鬓发稀。”这句话让人不禁想起王简卿的孤独与落寞。他的离去,让这位知己变得孤单,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白发苍苍。这种情感的流露,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人的深深思念。
“虽曾参话柄,终未契禅机。”这句话揭示了王简卿生前与刘克庄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他对佛教的虔诚追求。尽管两人曾有过深入的交流,但对于人生的真谛、佛理的理解,却始终无法达成共识。这或许就是人生的遗憾,也是诗人感慨的地方。
“长乐旌旗改,平泉竹石荒。”诗句描绘了王简卿离开后,他所生活的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热闹的长乐宫如今已经换了新旗,平泉山庄的竹子和石头也已被荒芜掩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王简卿生前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他去世后的孤独和寂寥。
“公今呼不应,浮议果何伤。”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面对他人的议论和不解时的感受。他虽然努力去理解这个世界的看法,但似乎并不能完全得到认同。这种无奈和困惑,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挣扎。
我深深地被刘克庄的才情所折服。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他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喜怒哀乐,也反映出社会的百态人情。读《挽王简卿侍郎三首》,不仅是在品味文字的美,更是在感悟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