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孙母陈孺人墓志

诲子如陶母,持身比伯姬。
携扶同出峡,侨寄未还枝。
阡有时而表,魂无所不之。
一端差慰意,徐字与杨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孙母陈孺人墓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亡妻的追忆与怀念,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歌的原文如下:诲子如陶母,持身比伯姬。携扶同出峡,侨寄未还枝。阡有时而表,魂无所不之。一端差慰意,徐字与杨碑。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色,其内容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

诗中“诲子如陶母”一句,通过比喻,将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比作陶渊明对待儿子的方式。这既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教育的严格要求,也暗示了她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持身比伯姬”则进一步强调了母亲的操守和品行。这里的“伯姬”指的是古代贤妻良母的代表人物,用其作为榜样,显示了作者对妻子品德的高度认可。这种对妻子品行的肯定,也是对妻子人格魅力的肯定。

“携扶同出峡”,描述的是作者与妻子共同经历的艰难困苦。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也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的相互扶持。

“侨寄未还枝”则表达了一种无奈与不舍。在这里,“侨寄”是指被迫离开家乡,而“未还枝”则暗喻着妻子未能回到故乡,只能留在他乡,成为诗人心中永远的遗憾。

“一端差慰意,徐字与杨碑”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尽管妻子已经离世,但诗人仍然能够从她留下的文字中找到慰藉。这种对文字的依赖,既是对亡妻的一种缅怀,也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感慨。

《题孙母陈孺人墓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对逝去亲人哀思的诗歌,它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富有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宋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