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杨吏部通老

白首除郎已晚哉,民间桑柘手亲栽。
盖棺只著深衣去,行李空担语录回。
主祭遗孤犹未冠,著书残稿漫成堆。
可怜薄命飘蓬客,虚事江西莫府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杨吏部通老》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哀悼杨吏部通老的生平,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脆弱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和诗论家。他以荫入仕,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诗词均擅,是南宋江湖诗人,辛派重要词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当时其他江湖诗人影响,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

  2. 诗歌原文:白首除郎已晚哉,民间桑柘手亲栽。盖棺只著深衣去,行李空担语录回。主祭遗孤犹未冠,著书残藁漫成堆。可怜薄命飘蓬客,虚事江西莫府来。

  3. 诗歌赏析:刘克庄的《哭杨吏部通老》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作品。通过对逝者的哀悼,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脆弱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白首除郎已晚哉”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民间桑柘手亲栽”则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此外,诗中的“主祭遗孤犹未冠,著书残藁漫成堆”等句,更是透露出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4. 诗歌背景:《哭杨吏部通老》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克庄创作了这首哀叹人生的诗篇,以寄托他对时代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5. 诗歌风格:刘克庄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江湖诗派的豪放洒脱,又有辛派诗词的豪放激昂。在《哭杨吏部通老》中,他巧妙地将这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使整首诗既深沉又激昂。特别是诗中的“主祭遗孤犹未冠,著书残藁漫成堆”,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悼之情,更展现了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刘克庄的《哭杨吏部通老》是一首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悼亡诗篇。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刘克庄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