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春

去春烽火照江边,曾草军书夕废眠。
万里旌旗真属命,一丘耕钓且随缘。
偶然谢客元非病,间亦寻僧不为禅。
尚有惜花情味在,铜瓶终日玩芳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去春》是一首宋代叶茵创作的七言绝句,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和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感慨。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与作者:《去春》这首诗作于宋代,由著名诗人叶茵创作。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流逝的惋惜之情。叶茵作为宋代的文人,其作品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此诗的创作背景很可能与其个人经历或当时社会环境有关,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诗人抒发了自己对时间流逝和美好事物无法持久的感慨。
  2. 诗歌原文
一片飞花落酒缸,  
风光渐觉远书窗。  
草深两部青蛙闹,  
芹湿重檐紫燕双。  
  1. 艺术特色:《去春》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将春天的美景和季节更迭的自然现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更通过“飞花”、“青草”、“青蛙”等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某种期待。
  2. 情感表达:《去春》不仅是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真实写照。诗中的“一片飞花落酒缸”,可能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如同易逝的梦,而“风光渐觉远书窗”则暗示了随着季节更替,曾经熟悉的美好逐渐变得遥不可及。此外,诗中的动物象征——青蛙和燕子,增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整首诗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唤起共鸣。
  3. 文化影响:《去春》作为宋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文学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诗中的意境、情感和主题,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茵的《去春》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时间流逝的独特感悟。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自然美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美的享受。同时,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文风貌,以及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