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保宁聪老

秣陵一见叹魁梧,每恨斯人不业儒。
几度剧谈俱抵掌,有时大醉劝留须。
探梅尚忆陪山屐,煨芋何因共地炉。
我已休官师退院,肯来林下卓庵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怀保宁聪老》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到之处,更在历史与文化层面上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探讨:

  1. 作者背景
  • 刘克庄简介:刘克庄(1187年-约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两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沉的历史意识受到后世的推崇。
  • 时代背景: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文人常常面临着国家兴亡和个人境遇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了深刻的时代意义。
  1. 诗歌原文
  • 秣陵一见叹魁梧,每恨斯人不业儒。
  • 几度剧谈俱抵掌,有时大醉劝留须。
  • 探梅尚忆陪山屐,煨芋何因共地炉。
  • 我已休官师退院,肯来林下卓庵无。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刘克庄在《怀保宁聪老》中表达了对一位友人的深切怀念。通过对友人外貌的描述,以及对其不从事儒业的遗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才能的赏识和对其命运的惋惜。
  • 生活态度:诗中的“几度剧谈俱抵掌”和“有时大醉劝留须”,反映了诗人豪放的性格和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
  • 友情与志向:通过“探梅尚忆陪山屐”与“煨芋何因共地炉”两句,可见诗人与友人之间不仅友情深厚,而且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这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 个人选择与无奈:“我已休官师退院,肯来林下卓庵无”透露出诗人自己的仕途不顺,不得不辞去官职,隐居于山林之中。这种无奈的选择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逃避。

《怀保宁聪老》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示了宋代士人的风采与心态,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状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