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杖

珍重邛山鹤膝枝,十年南北惯携持。
扶登石壁宁嫌峻,拄过溪桥肯避危。
昔涉畏途麾不去,今行平地弃如遗。
主人尚要防衰老,会有重拈入手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邛杖”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是指一种手杖的名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邛竹杖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常出现在许多诗歌、散文和小说中,用以代表高洁的品格或特定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典故。

邛竹杖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诸多体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与邛竹杖的典故。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与王洽、王荟并称为“三王”,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造诣深厚,兼古、今之风,博学多才,为人谦逊有礼,深受时人敬重。

《邛竹杖铭》是魏晋时期苏彦的作品。该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原文和译文,还提供了注释、作品赏析、评析以及写作背景。此文献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邛竹杖的独特韵味和文人对其的推崇之情。

从汉代起,筇竹杖或邛竹杖便成为了士大夫常常提及的物事。历代文人诗客对此吟咏不绝,使得“筇”成了手杖代称,如“扶筇”便是拄杖的意思。这一现象反映了邛竹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邛竹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文人雅士身份和品格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邛竹杖的描述和典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