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送

瓦送绣行均一去,如公之去独贤哉。
国侨存校如迂阔,涑水辞枢冀挽回。
聊为先师主精舍,不烦残客到翘材。
半山未是忘情者,重拜头厅便出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瓦送》是一首由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刘克庄,南宋文学家、诗人,字潜夫,号后村居士,福建莆田人。《宋史》中有传略提及他的政治和文学成就。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气势,也有婉约派的柔情,其作品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 创作背景:虽然现存的《瓦送》全文未详细记录其创作背景,但结合诗中的意象和用词,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或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感时之作。作为一位身处乱世的文人,他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命运感慨可能都体现在了这首作品中。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瓦送绣行均一去,如公之去独贤哉。国侨存校如迂阔,涑水辞枢冀挽回。聊为先师主精舍,不烦残客到翘村。半山未是忘情者,重拜头厅便出来。”
  • 翻译:此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首句“瓦送绣行均一去”意味着友人即将远行,而“如公之去独贤哉”则暗含对友人品格的赞美与对其离去的遗憾。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友人离去后的景象,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期望与焦虑。最后一句“半山未是忘情者,重拜头厅便出来”表达了诗人虽身居高位却不忘初心,愿意再次出仕以拯救国家的决心。
  1. 艺术赏析
  •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瓦送》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例如,“国侨存校如迂阔”中运用了“迂阔”来形容友人离开后的空寂与萧条,而“聊为先师主精舍,不烦残客到翘村”则展现了诗人虽身处高位仍保持谦逊、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质。此外,诗歌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国侨”、“绣行”、“半山”等,这些意象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其艺术的表现力。

刘克庄的《瓦送》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抒情之作,也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哲理和历史思考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