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己亥自寿二首其一

年年岁岁今朝,左弧悬罢浑无事。吾衰久矣,我辰安在,老之将至。懒写京书,怕看除目,败人佳思。把东篱掩定,北窗开了,悠然酌、颓然睡。
客有过门投贽。道先生访华胥氏。谁能辛苦,陪他绮语,记他奇字。屈指先贤,戴花老监,岂其苗裔。待异时约取,宽夫彦国,入耆英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龙吟·己亥自寿二首其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作。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晚年的感慨与自勉之意,其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官营村)人。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文学家,有“词中之龙”之称。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官至福建平章政事兼枢密使。
  • 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最终以悲壮凄凉的晚景收场。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词坛宗师”。

2. 创作背景

  •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为自己写的自寿词之一,创作时间大约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左右。这一年他已五十四岁,正值壮年,但因朝廷内部斗争而被迫离开前线,闲居在故乡上饶。
  •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感慨岁月流逝,感叹英雄迟暮。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担忧。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深沉的情感和对国家的热爱,是其代表作之一。

3. 诗词原文与翻译

  •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译文:晚上我在东坡饮酒直至醉意朦胧,回家时仿佛已是深夜三更。家中童子的鼾声已经如同雷鸣。敲门却无人应答,只能依靠拐杖聆听江水的声音。我常常怨恨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何时才能忘记那些纷扰的事务?夜晚寂静,风平浪静,水面如丝绸般平滑。我想乘一只小船离去,让江海带走我的余生。

4. 词的鉴赏

  • 意境深远:这首词通过描绘夜晚归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词中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形象地展现了作者沉浸在酒中无法自拔的状态。

  • 情感丰富:这首词中充满了辛弃疾的复杂情感。他不仅感叹自己的身世不由自主,还忧虑国家的未来。这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词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 语言优美:辛弃疾的词语言精炼、意象生动。如“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描绘了宁静的夜晚景象,又通过“縠纹”一词传达了水流细腻柔和的特点,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5.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辛弃疾在词中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将自己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无奈进行对比,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这种对比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层次感。

  • 象征手法:在这首词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中的“縠纹”象征了平静的生活状态。作者通过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于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 思想内涵

  • 忧国忧民:辛弃疾的这首词充分展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通过表达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 自我反思:除了关心国家大事外,辛弃疾还在词中反思了自己的一生。他通过对比自己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无奈,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感慨。这种自我反思使得作品更具哲理性和启示性。

  • 积极向上:尽管辛弃疾的人生充满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期待未来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得辛弃疾的作品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辛弃疾的《水龙吟·己亥自寿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感慨的词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情感丰富且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这位伟大的词人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