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 其三答桃巷弟和篇

阁中芸冷,观中桃谢,谁问贞元朝士。吾宗一句好书绅,但记取、毋污青史。
不交平勃,不游田窦,也不朋他牛李。平章此去似何人,似洛社、戴花舞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 · 其三答桃巷弟和篇》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读者,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责任感。下面将详细介绍此作品:

  1. 作者简介
  •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与辛弃疾、陆游并称“南宋三杰”。他的词作以豪放、激昂著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1. 诗词原文
    阁中芸冷,观中桃谢,谁问贞元朝士。吾宗一句好书绅,但记取、毋污青史知几告张说语。不交平勃,不游田窦,也不朋他牛李。平章此去似何人,似洛社、戴嵩辈。

  2. 诗词鉴赏

  • 主题与背景:此词表达了一种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的尊重以及对道德操守的追求。通过描述阁中、观中的景致以及人物行为,隐喻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正之风的批评。
  • 艺术手法:刘克庄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桃巷弟和篇”比作“洛社、戴嵩辈”,展现了其深邃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 情感表达:在这首词中,刘克庄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1. 词的意境与象征
  • 意境:词中“阁中芸冷,观中桃谢”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反映出词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 象征:桃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常常与春天、生机和希望联系在一起。词中的桃树凋零,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消逝,引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对现实的反思。
  1. 文化意义
  • 此词不仅是一首艺术上成功的文学作品,也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通过细腻的文字和丰富的意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现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通过对刘克庄词作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宋代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鹊桥仙 · 其三答桃巷弟和篇》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能够启迪人们思考、感悟人生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精神和时代特征,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