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诸师者本同,取之友者亦公。
高才有出象外,精义不离个中。
南渡大儒管见,西山先生正宗。
师友六言一首
介绍
《师友六言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当时杜甫正在成都浣花溪畔寓居草堂,与严武交好,二人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时有唱和。
原文:
昔别黄鹤阳,今为白头翁。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逢。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尔聪。
知君常苦吟,未始老衰容。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释:
昔别黄鹤阳 - “黄鹤”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离别和思乡之情。这里提到“昔别”,暗示了一种过去的时刻,也许是杜甫离开故土到他乡求官或游历的时期。而“阳”字在此可能是指阳光明媚的日子,或者是比喻一种明朗、光明的未来。整句可能是在回忆当初离别的情景,并感叹时光易逝、岁月如梭。
今为白头翁 - “白头翁”指的是老年人,这里用来形容诗人自己。杜甫在诗中自比为老年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
文章憎命达 -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意思是说,文人对于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感到愤慨;而那些奸邪之人却因为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和机遇而得意洋洋。杜甫通过这句诗表达出自己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感慨。
魑魅喜人逢 - 这里的“魑魅”指代邪恶之物,而“人逢”则表示人们相互之间相遇的机会。整句话的意思是说,邪恶之徒因为有了机会而显得更加猖獗,而善良之人却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这反映了杜甫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同情。
应共冤魂语 - “冤魂”指的是那些因冤屈而死的灵魂。这里可能是在说应该和这些无辜死去的灵魂对话,表达他们生前的愿望和遭遇。同时,也可能是在提醒世人要珍惜生命,避免遭受冤屈。
投诗赠尔聪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将自己创作的诗歌献给你,希望你能够欣赏并理解我的用意。“尔聪”可能是指你的智慧或才能,杜甫希望对方能够领会他的用心良苦。这反映了杜甫对友人的赞赏和期待,也体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认真态度。
知君常苦吟 - 这句话表达了杜甫对友人的了解和同情。他深知朋友经常为了创作而辛勤努力,因此在这里对他表达了理解和支持。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认可,也是对他坚持创作的鼓励。
未始老衰容 - 此句表达了杜甫对于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风采依然不减的看法。他认为自己虽然已经步入老年,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风采和活力。这反映了他的自信和对自己才华的骄傲。
《师友六言一首》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经验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命运、才华和时代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