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明院

斋宿虚闲只净明,俗氛暂洗觉身轻。
半山云脚炊烟湿,一枕松声涧水鸣。
对语老禅真法器,译经新谛出僧檠。
归翻贝叶莲花颂,犹带招提月影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净明院》并非由宋代郑清之所创,而是一首宋词,作者为南宋时期的一位词人。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皇帝斋祀净明院时的感受和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净明院》:

  1. 作品背景
  • 《净明院》是一首宋代的宋词,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宗教、修行以及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描绘。
  • 诗中的“净明”指的是帝王祭祀天地之所,斋宿于此,意味着心灵的净化和身体的轻快。
  • 作者通过描绘斋宿净明院的场景,表达了对于佛教禅意的理解和对于自然界的赞美。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此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有机会进行文学创作。
  1. 诗歌内容
  • 诗中开头两句“斋宿虚闲只净明,俗氛暂洗觉身轻”,描述了作者在斋宿净明院时感受到的心灵的净化和身体的轻盈。
  • “半山云脚炊烟湿,一枕松声涧水鸣”则具体描绘了斋宿之地的自然景色,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和谐。
  • “对语老禅真法器,译经新谛出僧檠”反映了作者对于佛学教义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僧侣翻译经文的尊重。
  • “归翻贝叶莲花颂,犹带招提月影清”则是诗人对佛教经典《贝叶经》的引用,以及对佛教寺庙月夜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佛教文化的热爱。
  1. 文化意义
  • 《净明院》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和心灵体验的诗词,更蕴含了宋代文人对于宗教、修行和自然美的深层次思考。
  • 在宋代文人中,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许多文人都有涉及佛教题材的作品,而《净明院》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体现。
  •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窥见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净明院》作为一首宋词,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佛教禅意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情感表达。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文化意义,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