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泊浙江寄汉阳孙迈郎中

维扬相别后,十载浙江居。
气概贫犹在,颠狂老渐疏。
已凭天柱客,曾寄汉阳书。
近见人来说,才华患有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寓泊浙江寄汉阳孙迈郎中》是宋代潘阆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在浙江的十年间的生活变迁和内心世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潘阆(约公元926年—约公元974年),一名潘可,字逍遥,自号逍遥子、桑圃翁等,晚唐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德阳),是唐代诗人潘岳的后代。潘阆一生坎坷多舛,多次科举未中,生活颇为潦倒。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的感慨,其作品以抒情为主,兼有叙事和议论的成分,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1. 诗歌原文:
    维扬相别后,十载浙江居。
    气概贫犹在,颠狂老渐疏。
    已凭天柱客,曾寄汉阳书。
    近见人来说,才华患有余。

  2. 诗的主题与思想

  • 《寓泊浙江寄汉阳孙迈郎中》表达了诗人在远离故乡的浙江十年间的孤独与落寞。诗人用“维扬相别后”表明了离别的背景,随后提到“十载浙江居”,反映了他在异乡生活的漫长时光。这里的“气概贫犹在”和“颠狂老渐疏”描绘了诗人虽然物质生活困顿但精神依旧不衰的形象。
  • “已凭天柱客,曾寄汉阳书”展示了诗人作为客人和书信往来者的双重身份。这不仅是对他身份地位的一种体现,也是他对过往经历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 “近见人来说,才华患有余”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身才华和成就的自我怀疑。这里的“才华患有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质疑,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辛酸。

《寓泊浙江寄汉阳孙迈郎中》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潘阆人生哲学的深刻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潘阆的人生观念和艺术追求,以及他如何在逆境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