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渭滨归里

十年学道客长安,炼得丹成返故山。
剩带锦囊诗料去,肯嫌黄叶路程寒。
梅边月照人千里,竹下云封屋两间。
此后旦评声价重,不将旧日阿蒙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郑渭滨归里》是宋代诗人潘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潘玙,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据《诗家鼎脔》卷上记载,潘玙与柴望、贾似道等有交。他的诗歌作品在《诗渊》中编为一卷,但已佚。关于《送郑渭滨归里》的创作时间,具体资料并未详述,只能根据内容推测可能是在潘玙晚年或其归隐之时所作。
  2. 主题思想:潘玙在诗中通过描写郑渭滨十年学道客长安的经历,表达了对郑渭滨修习道术终得成仙的赞叹与祝福。诗中的“炼得丹成返故山”和“锦囊诗料”等意象,不仅反映了郑渭滨对知识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也展现了他对人生旅途的态度——不畏艰辛,坚持追求。
  3. 艺术风格:潘玙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细腻的笔触,将郑渭滨的情感和经历融入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梅边月照人千里,竹下云封屋两间”等,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这些细节不仅美化了诗歌的形象,也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4. 语言特色:潘玙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字句之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表达能力。他善于运用典故和诗词中的名句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得整首诗既有哲理性又不失美感。此外,诗中还巧妙地使用了平仄音律的变化,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5. 文化传承:潘玙通过《送郑渭滨归里》这样的诗歌,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首诗不仅是宋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启示着人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卓越,同时也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韧和乐观的心态。

潘玙的《送郑渭滨归里》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艺术品。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学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灵感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