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左殿丞

传闻蜀道难,行客若登天。
紫竹深无路,黄花忽见川。
闻禽嗟异域,问俗访耆年。
欲识京都远,惟应望日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左殿丞入蜀》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送左殿丞入蜀》作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之间,这一时期欧阳修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政治上颇有成就。
  • 诗中提到“左殿丞”,可能是某位官员的官职或职称,其职务与入蜀有关,而蜀地位于今天的四川一带,因此诗中可能涉及到了前往蜀地的行程。
  1. 诗歌原文
  • 传闻蜀道难,行客若登天。
  • 紫竹深无路,黄花忽见川。
  • 闻禽嗟异域,问俗访耆年。
  • 欲识京都远,惟应望日边。
  1. 诗歌鉴赏
  • 首句“传闻蜀道难,行客若登天”直接点明了此行的艰险,蜀道难行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使得整个行程显得异常艰难和危险。
  • “紫竹深无路,黄花忽见川。”诗人通过描绘蜀地深处的紫竹和偶然出现的黄花,来表现蜀道之难以及旅途中的意外发现,增添了诗意和美感。
  • “闻禽嗟异域,问俗访耆年。”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听闻异乡禽鸟的声音,并询问当地老人的经历,展现了诗人对旅途中人文景观的关注和好奇。
  • “欲识京都远,惟应望日边。”诗人表达了想要了解远方京都的愿望,但又因为路途遥远,只能仰望太阳的方向,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送左殿丞入蜀》作为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通过欣赏这首经典之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