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当时欧阳修正在汴京任职,身处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此诗借古生情,通过描述唐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表达了诗人对不幸女子的同情和对政治的强烈批判。
从文学背景上来看,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值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统治者内部统治严厉,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不断地侵扰。在这样的背景下,欧阳修创作了这首诗,不仅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更是为了揭露社会现实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在艺术风格上,这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这一体裁,简洁明快,语言精练,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崇徽公主远嫁的命运比作手中残留的“手痕”,既形象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此外,诗中的“和韩内翰”可能指的是与崇徽公主命运相似、同样不幸的女子,这也反映了欧阳修在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的主题。
从赏析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崇徽公主悲剧命运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还从中揭示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启发人们在哀怨中思考更为深远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丰富情感内涵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女性命运的双重关切。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欧阳修作为文学大家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