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和阁老刘舍人雨中见寄

花间鸟语愁泥滑,屋上鸠鸣厌雨多。
坐见残春一如此,可怜吾意已蹉跎。
萧条两鬓霜后草,潋滟十分金卷荷。
此物犹能慰衰老,稍晴相约屡相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和阁老刘舍人雨中见寄》是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的作品,其原文如下:花间鸟语愁泥滑,屋上鸠鸣厌雨多。坐见残春一如此,可怜吾意已蹉跎。萧条两鬓霜后草,潋滟十分金卷荷。 这首诗作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还表达了其内心的感慨与无奈。

诗中的“花间鸟语愁泥滑,屋上鸠鸣厌雨多。”描绘了一幅雨中的景象,花朵间的小鸟在泥泞中啼叫,屋檐上小鸠的鸣叫声似乎也因雨而感到厌烦。这两句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深深的愁绪,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以及对当前天气不佳的无奈。

“坐见残春一如此,可怜吾意已蹉跎。”诗人通过“坐见”一词展现了一种时间的流逝感,仿佛在雨水中坐着,看着春天一点点消逝,自己的心情也因此变得蹉跎不前。这种情感的转变,反映了诗人面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

“萧条两鬓霜后草,潋滟十分金卷荷。”这两句则转向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诗人用“萧条”来描述自己经过岁月洗礼后的双鬓,以及通过“潋滟”来形容荷花在阳光下的金黄色彩。这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更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即便在年老体衰时,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此物犹能慰衰老,稍晴相约屡相过。”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依旧希望与人相聚、共度时光的愿望。这里的“此物”很可能指的是自然景观中的某物,如荷花或山色,它们成为了诗人心中慰藉衰老心灵的寄托。

《答和阁老刘舍人雨中见寄》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其所蕴含的情感深度和哲学意蕴也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