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平挽词

忆见奇童髧两髦,遽惊名誉众推高。
东山子弟家风在,西汉文章笔力豪。
方看凌云驰騄骥,已嗟埋玉向蓬蒿。
追思阳夏曾游处,抚事伤心涕满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谢景平挽词》是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诗以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一位杰出人物的怀念和敬意。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忆见奇童髧两髦,遽惊名誉众推高。
    东山子弟家风在,西汉文章笔力豪。
    方看凌云驰騄骥,已嗟埋玉向蓬蒿。
    追思阳夏曾游处,抚事伤心涕满袍。

  2. 诗歌翻译
    记得见到他的孩童时期,突然间感到自己的名声被众人推举。
    东山兄弟的家风仍在,西汉时期的文学作品笔力雄健。
    正在看那些凌云奔驰的骏马,已经喂着白玉向蓬蒿。
    追念阳夏曾经交往的地方,抚摸着悲伤的事情流泪满袍。

  3. 诗歌鉴赏

  • 主题鲜明:《谢景平挽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谢景平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
  • 语言优美:该诗用词精炼,句式工整,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奇童髧”、“名誉众推高”、“东山兄弟家风在”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自称“退之翁”,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 创作背景:据史书记载,谢景平曾任秘书郎等职,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1. 诗歌意义
  • 《谢景平挽词》不仅是对一个人生命的哀悼,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和赞美。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文人精神和道德品质的传统美德。
  • 通过对谢景平一生的回顾,诗人表达了对其才华的赞叹以及对逝去时光的缅怀。
  1. 诗歌影响
  • 《谢景平挽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谢景平挽词》不仅因其艺术成就而受到赞誉,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成为值得传颂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