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

三峡倚岧峣,同迁地最遥。
物华虽可爱,乡思独无聊。
江水流青嶂,猿声在碧霄。
野篁抽夏笋,丛橘长春条。
未腊梅先发,经霜叶不凋。
江云愁蔽日,山雾晦连朝。
斫谷争收漆,梯林斗摘椒。
巴賨船贾集,蛮市酒旗招。
时节同荆俗,民风载楚谣。
俚歌成调笑,摖鬼聚喧嚣。
得罪宜投裔,包羞分折腰。
光阴催晏岁,牢落惨惊飙。
白发新年出,朱颜异域销。
县楼朝见虎,官舍夜闻鸮。
寄信无秋雁,思归望斗杓。
须知千里梦,长绕洛川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初到夷陵的所见所感,以及与友人苏子美的通信往来。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简介: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与刘禹锡并称“刘刘”。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作品应该表达社会理想和关注民众疾苦。元结的诗歌多描写山水田园,表现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2. 诗歌原文
    三峡倚岧峣,同迁地最遥。
    物华虽可爱,乡思独无聊。
    江水流青嶂,猿声在碧霄。
    野篁抽夏笋,丛橘长春条。
    未腊梅先发,经霜叶不凋。
    江云愁蔽日,山雾晦连朝。
    斫谷争收漆,梯林斗摘椒。
    巴賨船贾集,蛮市酒旗招。
    时节同荆楚,江山助泬寥。

  3. 内容解析

  • 三峡之景及感受:首联“三峡倚岧峣,同迁地最遥”描绘了夷陵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作者因远离故乡而感到孤独的情感。三峡以其险峻著称,诗人通过对三峡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家乡的思念。
  • 生活细节描述:颔联“物华虽可爱,乡思独无聊”反映了虽然夷陵的自然景色令人愉悦,但诗人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种对比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季节变化与自然景观:颈联“江水流青嶂,猿声在碧霄”和“野篁抽夏笋,丛橘长春条”通过描绘江水流动、青翠的山峰和猿猴的鸣叫声等自然景观,展示了夷陵四季分明、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
  • 商贸活动和社会风情:尾联“巴賨船贾集,蛮市酒旗招”描绘了夷陵地区的商业繁华和市场活力,同时也反映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市场的繁荣程度。
  • 时令与地域特点:“时节同荆楚,江山助泬寥”点明了夷陵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以及它与荆楚地区相似的时令特点,增强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元结在诗歌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融合,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 语言朴实:整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体现了元结“文以载道”的理念。
  • 意象生动:元结利用三峡、青嶂、猿声、竹笋、橘子等具体的自然景物,构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1. 文化意义
  • 反映民生疾苦:《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更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 倡导文人社会责任:元结在诗中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关注民生疾苦,提倡文人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 体现儒家思想:诗中的自然景观描绘与人文关怀相得益彰,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不仅展示了元结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深入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元结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文学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