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滁山之人赠我玉兔子,粤明年春玉兔死。
日阳昼出月夜明,世言兔子望月生。谓此莹然而白者,譬夫水之为雪而为冰,皆得一阴凝结之纯精。
常恨处非大荒穷北极寒之旷野,养违其性夭厥龄。
岂知火维地荒绝,涨海连天沸天热。黄冠黑距人语言,有鸟玉衣尤皎洁。
乃知物生天地中,万殊难以一理通。海中洲岛穷人迹,来市广州才八国。
其间注辇来最稀,此鸟何年随海舶。谁能遍历海上峰,万怪千奇安可极。
兔生明月月在天,玉兔不能久人间。况尔来从炎瘴地,岂识中州霜雪寒。
渴虽有饮饥有啄,羁绁终知非尔乐。天高海阔路茫茫,嗟尔身微羽毛弱。
尔能识路知所归,吾欲开笼纵尔飞。俾尔归托宛陵诗,此老诗名闻四夷。
答圣俞白鹦鹉杂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圣俞白鹦鹉杂言
《答圣俞白鹦鹉杂言》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的一篇赋,作于元丰五年(西元一〇八二年)二月。这篇文章通过对白鹦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描绘了白鹦鹉的美丽形态和优雅动作。他写道:“羽毛如雪白,尾如长蛇。”通过这样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白鹦鹉的纯洁美丽和高贵气质。接着,他又描述了鹦鹉的神态:“目睛烁烁,喙啄如刀”。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白鹦鹉仿佛跃然纸上,让人感到它的魅力无穷。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转向对鹦鹉的生活环境的描绘。他写道:“巢于高树之上,栖于幽谷之间。”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鹦鹉生活的环境之美,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作者以鹦鹉的形象为喻,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他说:“吾闻鸟之能言者众,而鹦鹉尤灵。夫鹦鹉者,能言者也。然而其言不苟,其志不移。故吾观鹦鹉之能言而悟道,亦如观其能飞而知天。”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虽然鸟类中有很多会说话的动物,但只有鹦鹉最为灵巧。鹦鹉之所以能够飞翔,是因为它有坚定的目标和不屈的意志。因此,作者通过观察鹦鹉的特性来领悟到人生的道理,就像他看到鹦鹉能够自由飞翔一样。
《答圣俞白鹦鹉杂言》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白鹦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