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介绍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组杂言古诗。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与历史人物王昭君紧密相连,而王昭君的生平故事与王介甫的生平事迹也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是欧阳修为响应友人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的和诗。这两首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保持了一定的和谐,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也有着深刻的共鸣。欧阳修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深邃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
王昭君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被选入宫到远嫁胡地,再到最终的悲剧收场,她的命运折射出古代女性的悲惨遭遇和民族之间的冲突。欧阳修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再现,不仅让读者了解到王昭君的形象,也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妇女命运的关切与悲悯。
王介甫即王安石,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改革思想和政治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虽然欧阳修并未直接参与王介甫的政治活动,但他作为当时的文人,对于社会变革和国家兴衰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明妃曲和王介甫作》中,欧阳修运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融入诗歌之中,既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也不容忽视。在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外患的压力,而王昭君的故事则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被用来寄托人们对和平与稳定的向往。同时,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也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首融合历史、文学和情感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见解,也揭示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交融。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能够提供美的享受,也能够引发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入思考。